近年來,牙膏價格不斷上漲,過去幾塊錢一支的牙膏現在動輒幾十塊,甚至上百元,讓許多消費者直呼“刷不起”。伴隨牙膏價格飆漲的,是宣傳亂象。據新華網最近一則報道,在電商平臺,一些牙膏產品大肆宣稱具有消炎、止血、抗過敏、治牙周炎等功效,涉嫌虛假、夸大宣傳。
牙膏價格一路飆升、虛假宣傳泛濫,相信很多消費者都感同身受。早先在消費者的心目中,牙膏只是普通的口腔洗護用品。可隨著這些年人們對健康和美容的重視,牙膏廠商們也“投其所好”,在牙膏上“開發(fā)”出了很多細分產品。比如有的牙膏品牌主打消炎止血,有的牙膏宣稱能美白抗敏。牙膏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牙膏,價格也就不再是原先的價格。
可是,這些所謂的新功能,在醫(yī)學上其實并沒有充分的實證效果支撐。結合醫(yī)學專家的觀點來看,那些吹得天花亂墜的牙膏,歸結起來無非兩類。一類就是虛假、夸大宣傳,因為牙膏的核心有效成分大同小異,牙膏企業(yè)要想走差異化路線賣高價,那就只能在營銷上砸錢,讓消費者誤以為某品牌的牙膏與眾不同,滿足的更多是心理需求。消費者買牙膏的錢,多半其實也就是在為虛假營銷買單。
另一種情況,則是打擦邊球,把一些存在一定安全風險的產品當成牙膏在賣。比如某些電商平臺把“械”字號牙科藻酸分離劑當成牙膏售賣,聲稱“三天顯著白牙”。這類本身應該參照藥品來監(jiān)管的產品,也許是能短時間體現“白牙”的效果,但是其并不屬于日常牙膏品類,長期使用可能會傷害口腔黏膜、牙齒及牙周組織。
如果說前一種是騙消費者的錢,那后者甚至已經危害到消費者的健康。這些通過虛假、夸大宣傳來給牙膏“注水”,以牟取高額利潤的做法,很顯然是違法違規(guī)的。尤其是《牙膏監(jiān)督管理辦法》已于2023年12月全面施行,管理辦法明確界定了牙膏的邊界,同時嚴格限制牙膏產品在宣傳中宣稱能防齲、抑牙菌斑、抗牙本質敏感、減輕牙齦問題等。
面對管理規(guī)定,牙膏產品在傳統(tǒng)的電視廣告等渠道,或許還有所收斂,但是在一些電商平臺、直播帶貨等場景中,虛假、夸大宣傳仍然較為泛濫,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。越是搞虛假、夸大宣傳的牙膏,賣得越貴、銷量越好。那些老實做牙膏、定價合理的品牌,反而有可能被認為“落伍”,滿足不了消費者需求。
這種扭曲現象的出現,企業(yè)、平臺、監(jiān)管部門等都有責任。最關鍵的是,監(jiān)管部門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(guī)嚴格執(zhí)法,倒逼企業(yè)和平臺按照規(guī)則辦事。希望每一次的媒體報道,能夠起到一點“刺激”作用,讓監(jiān)管部門盡快動起來,確保相關法律法規(guī)落地,避免消費者花冤枉錢還讓健康受損。